分类
当代 Contemporary 当代

当代|张移北-所有东西凿出一个孔都可以成为花瓶

张移北,1992年出生于大庆,现生活工作于北京。

艺术家张移北的故乡黑龙江大庆,是中国盛产石油的地方。

艺术家张移北的故乡,黑龙江大庆的重工机械。

因此张移北的作品语言大多数是“重工的”“机械的”,在她的展览中大部分大型金属材料是在大庆制作完成后再运到北京的。

艺术家张移北的重工材料作品

而在重工的故乡生长出的张移北本人却是内敛的,以至于网络平台上根本无法找到她的个人账户,在访谈中的张移北也是羞涩躲闪的,因此也可以解释为何张移北的作品语言风格如此独特,而又与她本人形成巨大的反差了。这种反差反而为艺术家的作品带来了张力。

张移北的作品通常从一个抽象的假设出发,通过假设作为连接来思考作者本身与材料,和艺术家的观念之间的关系,在这一反思的过程中,张移北作为观念的创造和表达者结合了材料再实现了一个“真实”的世界,而“真实”的世界又隐喻着一个概念世界。

何谓真实,概念始终是片面的,无论是视觉还是概念的世界都无法被定义为真实,真实是复杂的完整。

在她的作品中思想与材料共同构成了艺术家的形象,因此我们能感受到张移北的作品有着非常强烈的个人风格,对艺术家和艺术作品的形象让人思考对于材料和艺术家的特殊经验体会之间的先后,因此在强烈的个人风格中艺术家与材料的互动也体现得淋漓尽致,也许对此我们的结论仍是:材料、艺术家和思想是共存的,并且是注定的。

艺术家选择的材料,无论是源于自然的还是现成品都作为隐喻的元素体现了艺术家本人的意识与潜意识。

张移北:所有东西凿出一个孔都可以成为花瓶

艺术家张移北在BANK举办个展“万物中的花瓶”装置现场。

在张移北的作品中,“洞”既是实际的洞,也同时代表着一个空间。封闭或半封闭的容器或管道,代表着流动的状态。 创造“洞”的过程也是一种重塑,带来新的能力和可能性,以及多重隐喻和替代。 

艺术家张移北在BANK举办个展“万物中的花瓶”装置现场。

就像封塔纳刺破的空白画布,破碎意味着解放。对于参观展览的观众来说固定在死物上的孔洞反而灵活了,随着观众脚步的流动,他们也能发现孔洞其实也在变化,对此观众与作品的交互过程纯粹是观众属于自己的感知和个人经历在此与作品参与结合、转变和流动的过程。张移北作品中的孔洞不仅仅只是给想象,虚拟的一个空间,她的孔洞也提供给具象,具象的人们,抽象的思想。

但展览名称中提到的“孔”,在张移北的作品中反而孔洞并不是它的主体,也并未刻意地表现“洞”,不过我们可以看到这些“洞”有时是真正的洞。比如面包机盖子上的洞、化粪池表面的凹洞、高压锅的气阀或电熨斗的出风口。等等,实际上的“孔洞”总是被涵盖在材料在结构或空间上的“孔”。

艺术家张移北在BANK举办个展“万物中的花瓶”装置现场。

因此,展览中的孔实际上无处不在。孔洞在物体上表现的是超越,而被作品“围绕”着的观众则是被像空气一样的空白所包裹。

张移北的空腔

总之,对于具象的孔就像是人们生活的空白之处,而这份空白被张移北以诗意的方式表达成了留白,对于抽象的孔,则蕴含着无限丰富的能量,就像留白始于无限,无限始于留白。

张移北在访谈中数次提及自己对于讲解作品的抗拒。“之前在英国念书的时候,课上常会分小组讨论讲解作品。”当时张移北就觉得在讲解中直接给自己作品下定义的做法有点蠢,在她看来,作品的解读从来都是开放的。她自嘲道,“不聊自己的作品就可以正常聊天。”想说的都放在作品里。

因此,张移北作品中的“孔”,也不仅仅是物理上的空间,她在解读上也让渡给了观众,创作者让渡空间给不属于创作者的人,是一种真正的交流。

艺术家张移北在BANK举办个展“万物中的花瓶”装置现场。

Sources

艺术论坛

张移北:不聊作品就可以正常聊天

HI 人物 张移北

张移北:感知的孔洞,不在场的插花者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