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当代

当代 | 馆藏雕塑展 – 中国国家博物馆 北京 长期展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雕塑展

展览日期:长期展
开馆时间:9:00-17:00(周一闭馆)
展览地点:中国国家博物馆北区三层平台公共空间
展览地址:北京市东城区东长安街16号
展览网址:官方网页

本展览是积极响应习近平主席关于文艺创作的讲话精神,运用造型艺术形式来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益尝试。展品来自由中国文联、财政部、文化部组织实施的“中华文明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2016 年,该工程结项后,验收入围的全部作品均由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

展出的26件藏品,通过雕塑特有的表现手法来表现中国文明历史的特定主题。这些展品尊重历史、大胆创意,艺术家们经过潜心创作、精心打磨,成功地再现了中华文明历史的辉煌历程,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价值观念和时代精神。展品不仅有历史人物肖像雕塑作品,也有除人物圆雕以外的组合性的群雕、浮雕等形式的作品,以及由多人物组合再到情景组合、具装饰意味的壁雕作品。形式多样、风格各异的展品,增强了历史人物和由人物展开的历史事件的丰富性和生动性。

(摘录自www.chnmuseum.cn)

分类
对话 当代

当代 | 张向明:用极度写实捕捉灵动之美

张向明:用极度写实捕捉灵动之美

在中国当代艺术领域,不乏以细致入微的笔法进行东方女性肖像创作的写实风格画家。艺术家张向明习惯于将自己归为写实类,但在他的作品里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他对人物内在状态的提炼和升华,那些神态和面孔里,有着属于东方女性的灵动跳脱出超级写实主义的经典构架,看似难以捕捉,但在他的笔触下却入木三分。

《北京女孩》系列是张向明对东方女性美的探究和实验。其中早期的画作里时常出现中国传统戏剧的妆容和发饰,而后他逐渐在其后期人物肖像画中延续这种“非真实”的细节,试图用有形的东方文化特征烘托无形的含蓄与温婉。

ART百觀:您的画作里有一些比较典型的超级写实主义风格的作品,这是您一直以来主要的研究和创作方向吗?

张向明:是的,我的作品是偏写实,我2014的《篮球》系列也是我的一个研究方向,不过由于一些创作的限制这个系列只延续了7张就停止了。

ART百觀:不管在国内还是国外,您最获赞誉的作品系列应该是《北京女孩》,可以简单聊聊决定创作这个系列的初衷吗?

张向明:创作《北京女孩》系列的初衷还是由于我个人的兴趣点在这里吧,我2006年之前没有画过大头女孩,后来在创作中比较偏爱对人物神态的表现,所以我在画面构图上逐渐把身体部分去了把人物面孔放大了。《北京女孩》这个名字当时也没有考虑太多,当时工作室在北京模特也都是北京的就定了个《北京女孩》作为我这一系列的名称。

ART百觀:《北京女孩》给人的第一印象是一个肖像系列作品,但仔细端详又能看到很多对人物面部艺术化的处理, 这种再创造是否有特殊的用意?

张向明:是的我的每一张作品都有原型的资料参考,但最终目的不是去画一张照片。我是在图片基础上把人物面孔重新整合,试着去表达自己内心的那种东方女性的内在情感,去构建一种我自己心中一种美的标准。

ART百觀:许多参观者在《北京女孩》系列中发现不少明星脸,这是刻意为之吗?

张向明:是的,我也经常会找一些明星的资料图片来参考。

ART百觀:您认为在这个系列的作品中花费精力最多,打磨最仔细的是哪一个细节?

张向明:在作品中最难把握的并不是某个细节,不是技术和技法上的问题,画面中人物内在精神的把握相比是比较重要的也是比较难做到的,那就是一种瞬间的感觉说容易也容易说难确实很难。

ART百觀:《北京女孩》系列的画幅尺寸在肖像画类型中算是比较大的,对您来说是利大于弊还是相反呢?

张向明:当然是利大于弊。大尺寸作品在展厅里会给观众极大的视觉冲击力和震撼力,呈现出来的效果不仅仅只是一幅肖像画。

ART百觀:您希望观众观看这些作品时能够感受到什么?

张向明:希望观众看到我作品的第一感受是被作品中人物由内到外的神态所打动,并不是被我处理画面的技法所打动。

分类
古代

古代 | 明代金银玉器展 – 宁波博物馆 宁波 2018.1.23-2018.4.16

金玉大明——郑和时代的瑰宝

展览日期:2018.1.23-2018.4.16
开馆时间:9:00-17:00(周一闭馆)
展览地点:宁波博物馆三楼南特展馆
展览地址: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首南中路1000号
展览网址:官方网页

“金玉大明——郑和时代的瑰宝”展今天上午在宁波博物馆开展。展览精选了来自湖北省博物馆馆藏梁庄王墓、蕲春县博物馆馆藏明朝藩王的珍贵藏品121件(组)。璀璨的金银珠玉,立体地编织出藩王生活的各个维度,折射出明代中国的政治视野、物质生活和文化风貌,也反映了郑和七下西洋与各国进行文化交流和贸易的壮举。

(转载自www.nbmuseum.cn)

分类
当代

当代 | 蔡志松2018个展 – 金鸡湖美术馆 苏州 2018.1.24-2018.4.7

栖·蔡志松 2018 艺术展

展览日期:2018.1.24-2018.4.7
开馆时间:10:00-20:00(周一闭馆)
展览地点:苏州金鸡湖美术馆
展览地址: 苏州工业园区观枫街1号
展览网址:官方网页

展出作品有《故国》《玫瑰》《云》《家园》系列。
《故国》系列作品开始创作于1999年底,历时16年,分风、雅、颂三个部分,融合了不同地域、不同历史时期的塑造技法,以具像造型与现代材料语言相结合的创作方式,传达了艺术家对历史与人性的关注。
《玫瑰》系列作品开始创作于2008年,历时6年,以材料和装置为表现方式阐述了艺术家的爱情观
《云》系列作品开始创作于2011年,最初的一组是为第54届威尼斯双年展而做,之后该系列作品呈现出各种面貌和样式,并融入现代科技手段,以装置和观念为表现方式阐述了艺术家的人生观。
《家园》系列作品开始创作于2016年,以传统题材为表现方式,阐述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并进一步探讨生命更深层次的内涵。

(转载自www.suzart.cn)

分类
未分类

当代 | 蔡锦个人艺术展 – 前波画廊 北京 2018.3.11-2018.4.15

蔡锦:阆苑仙葩

展览日期:2018.3.11-2018.4.15
开馆时间:10:00-18:00(周一闭馆)
开幕时间:2018.3.10 15:00-18:00
展览地点:北京前波画廊
展览地址:北京市朝阳区草场地红一号D座

前波画廊将于2018年3月10日起推出蔡锦个展《阆苑仙葩》,这是她在前波的第二次个展。蔡锦在90年代早期就以“美人蕉”系列在艺评界引起了广泛关注,并被公认为同辈中最具个人色彩的艺术家之一。1990年,她在安徽老家看到一株奄奄一息的美人蕉并由此萌生出了创作灵感。1991年伊始至今,她已萦绕于这个母题创作了近400余幅不同类型的作品,除了布面油画的传统形式之外,她还在床垫、浴缸、鞋子和自行车车座等其它物料和现成品上进行发挥。

在本次的展览《阆苑仙葩》中,其创作的题材不再只是美人蕉的盛与衰,她已开始涉足美人蕉在其生命转化过程中所产生的犹如细菌般的图像。很难道出这些“细菌”到底是有益还是有害,而正是这种模棱两可的特性决定了它既能令人产生一种快感,同时也可营造出一种恐惧。蔡锦从长方形的画布中游走了出来,她购置了120个自行车车座以及300双高跟鞋作为其绘画的承载媒介,这并非她第一次使用这些物品,但却是第一次用上了这么大的量。

(摘录自www.dianyue.me)

美人蕉110 1997
美人蕉110 1997
美人蕉 139 1998
美人蕉 139 1998
美人蕉290 2008
美人蕉290 2008
美人蕉349 2013
美人蕉349 2013
美人蕉 317 2008
美人蕉 317 2008

SaveSave

分类
传统 头条

当代 | 吴卿金雕木刻展 – 山东博物馆 济南 2018.1.23-2018.3.4

随缘自在 缘生妙有:吴卿金雕木刻精品展

展览日期:2018.1.23-2018.3.4
开馆时间:9:00-17:00(周一闭馆)
展览地点:山东博物馆一楼5号展厅
展览地址:山东省济南市经十路11899号
展览网址:官方网页

雕刻艺术,历史悠久,工艺精湛,是我国工艺美术中一项及其珍贵的文化遗产。我们日常所见的雕刻艺术包括了木雕、石雕、玉雕、牙雕、竹刻、骨刻等。山东博物馆藏的“清牙雕红楼梦人物故事瓶”“清牙雕三国人物故事瓶”都是非常珍贵的雕刻艺术品。

吴卿,1956年出生于台湾嘉义乡间,以大自然为本,以雕刻刀为笔,以真理追求为路,从精致木雕的钻研出发,走上金雕艺术的开创之路。四十余年间,精雕细琢,缘生妙有,随缘自在,创造出不可思议的绝妙作品。

展览选取金雕与木雕菁华之作30件,分为木雕系列、金雕系列、生态系列、抽象系列四个主题,透过实体具象,呈现创作者之修、之美、之艺,将吴卿依于自然、勤于修持而创造的美学与意涵,予以淬炼传达。

(转载自www.sdmuseum.com)

生死之恋 1995
尘缘 1995
蚂蚁生态 2016
蜘蛛生态 2016
分类
当代

当代 | 综合材料艺术作品 – 梵耘艺术空间 杭州 2018.1.19-2018.3.4

“50个月亮”六人展

展览日期:2018.1.19-2018.3.4
开馆时间:9:00-17:00
展览地点:梵耘艺术空间
展览地址:杭州市上城区凤凰山脚路167号凤凰公社3库108#

Van Art Space将于2018年1月19日推出新年群展《50个月亮》,以呈现六位艺术家(崔绍翰 、黄靖杰、亓文章  、应歆珣、于艾君、周铭)的精彩作品。

材料媒介涵盖了纸本、油画、纤维、影像和摄影,试图在drawing 和painting 、写实与抽象、材料和材料之间探索出相关逻辑及关联性,折射出当代艺术的视觉多元及丰富感官,因此也牵连出他们何以从不同路径讨论艺术的模样。

《50个月亮》取自艺术家崔绍翰的影像作品,借此为题,是想要传递出创造力带给我们的无限、诗意、温暖及其他诸多可能。在人对感知经验极度迟缓的今天,这六位艺术家,一定程度激活了思维的身体性、图像与文字的互涉、时空、情感诉求等。可以说,艺术与“美”有着天然联系,可我们更希望当代艺术能让我们找回人文诉求中被不断缺失的东西。或许他们的创造,推动和提醒了我们内在感受到的某种不适,但这种不适将促进自我感知,也是“肉身成道”最重要的开始之处。在新年伊始,Van Art Space做这样的展览,希望是对空间所秉持的艺术方向上的一次梳理和总结。在这几位具有代表性的艺术家身上,找寻空间和艺术家不断精进、努力、互济的理由,从而反映出艺术生态的现在和未来。

(摘录自www.baozang.com)

崔绍翰《50个月亮》,单频录像截屏 2
崔绍翰《50个月亮》,单频录像截屏
崔绍翰《50个月亮》,单频录像截屏 2
崔绍翰《50个月亮》,单频录像截屏
崔绍翰《50个月亮》,单频录像截屏
崔绍翰《50个月亮》,单频录像截屏
黄靖杰《霜叶》,100x100cm,布面丙烯,2017
黄靖杰《霜叶》,100x100cm,布面丙烯,2017
亓文章《城市的寓言》 2017
亓文章《城市的寓言》 2017
应歆珣《别怕》60x60x15cm,纤维综合材料
应歆珣《别怕》60x60x15cm,纤维综合材料
应歆珣《别怕》60x60x15cm,纤维综合材料
应歆珣《别怕》60x60x15cm,纤维综合材料
周铭,《树枝》200cmx180cm 布面油画 2016
周铭,《树枝》200cmx180cm 布面油画 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