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博物馆 在博物馆 人物 传统 典藏故事 古代 艺术家

故宫博物院|从洛神赋图来探索中国的绘画理论

洛神赋图是东晋著名画家顾恺之的作品。这幅画是顾恺之读了曹植的《洛神赋》后有感而发所画。这幅画无论从内容、艺术结构、人物造型等表现手法来看,都是中国古典绘画中的瑰宝之一。目前馆藏在故宫博物院的是宋代的摹本。

洛神赋图片段
顾恺之
故宫博物院

作品介绍

创作背景

传说《洛神赋》的作者曹植年少时与甄逸的女儿相爱,后来甄逸的女儿被迫嫁给了曹植的哥哥为妻,但她却又在生了儿子后被陷害而死。在其死后,曹植写《洛神赋》作为纪念。顾恺之知道这个故事后大为感动,遂画出洛神赋图。

洛神赋图片段
顾恺之
故宫博物院

主要人物

这幅画的主要人物是曹植与洛神。只见站在岸边的曹植表情凝滞,一双眼望痴痴地望向水波上的洛神,十分神往。而洛神梳着高高的发髻,被风吹起了衣服,有一种飘飘欲仙来自天界的感觉,她欲去还留,眉目间流露出倾慕之情。整个画卷里画家一再安排曹植与洛神见面,但即使日久生情,洛神最终不得不离开,留下曹植站在岸边,终日思念,最终黯淡离去。

洛神赋图片段
顾恺之
故宫博物院

顾恺之在刻画人物时,故意将曹植的侍从处理得呆板,从而衬托出曹植的喜不自禁。观众看到的是曹植专注且激动的神情,这是用语言难以表达的。这个表现手法和顾恺之的艺术理念相观,顾恺之认为画人不能单单刻画人物的外表,也要刻画出人物的内在。人物的内在精神是表现人物的重点。顾恺之的理论对中国后期绘画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奠定了中国画追求“神似”的基础。

洛神赋图片段
顾恺之
故宫博物院

山水

在洛神赋图里,人物与背景的关系失调,近景与远景并没有区分开,人物和山一样高。这也是早期中国山水画“人大于山,水不容泛。”的情况,一直到隋唐时期才有所改善。

洛神赋图片段
顾恺之
故宫博物院

动物

顾恺之根据《洛神赋》的描绘,创造了许多珍禽异兽。事实上这些动物生活中是没有的,完全是顾恺之想象出来的。比如他画的龙就长了鹿角,他画的鱼也长了豹子的头。它们奔驰在江上却没有水花,仿佛在空中飞过。

洛神赋图片段
顾恺之
故宫博物院

洛神赋图的意义

洛神赋图不仅代表了东晋时期最高的绘画水平,顾恺之的艺术理论也影响了后期中国绘画的发展,使中国画向更加注重“神似”的方向发展。

来源

洛神赋图

故宫博物院

顾恺之

分类
在博物馆 传统 古代 传统

斗拱博物馆 | 佛宫寺释迦塔:世界三大奇塔

佛宫寺释迦塔,俗称山西应县木塔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保存最完整、最高大的纯木结构楼阁式建筑。同时又有美称–斗拱博物馆

2012 年 11 月,佛宫寺释迦塔被列入中国世界历史文化遗产的预备名录。与意大利比萨斜塔,巴黎埃菲尔铁塔并称世界三大奇塔。

pagoda 佛宫寺释迦塔

释迦塔总高 65.838 米,平面为八角形,每面三间。释迦塔整座塔由木头以及中国传统木头工艺–榫卯进行构建,其中未曾使用任何一颗钉子。台基平面基本方形,各转角处有石角兽。塔共有明层五层,暗层四层。

也就是说,如果游客从外部看的话明面上可见为五层,而内部实际可数层数为九层。

释迦塔内部结构图
图源“超级乡村研究所”

佛宫寺释迦塔的工艺

释迦塔作为纯木结构楼阁式塔建。其建筑设计承袭了汉唐后,富有民族特点的重楼形式。同时,充分利用传统古代技艺,并且大量使用斗拱结构。

斗拱(在柱顶和横梁之间插入支架的系统)是中国传统建筑的重要特征之一。

全塔共用斗拱54种,而且每个斗拱都有不同的组合形式。每层都形成了一个八边形中空结构层。释迦塔的设计精密度很高,有巧夺天工的美称。

dougong 佛宫寺释迦塔部分斗拱

总的来说,释迦塔既做到了融合中国传统民族特征,也将佛教宗教文化完美结合其中。

中国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榫卯

首先,榫卯中式木质器物连接的结构,突出部分名为榫,凹陷部分则为卯。而榫与卯之间相互紧密相连,从而得到一个稳定的结构。

榫卯是中国木匠的必备技艺之一,通常用来制作古代家具或打造古代建筑。同时,榫卯是通过将榫与卯两个部分进行拼接,而并不是用钉子或胶水从而达到环环相扣并严丝合缝的紧密贴合。

榫卯动图,释迦塔构成原理

这便是佛宫寺释迦塔最为突出的特色之一。

佛宫寺释迦塔与其文物

释迦塔中共有佛像26尊。塔内的壁画皆为彩绘,共计约646平方米。

在塔建隔层中发现的匾额与楹联共计51块。而其中更是发现了160件辽代文物,包括佛像内的佛教经卷,舍利佛牙以及佛像等。

佛宫寺释迦塔修建年表

除了在塔中发现的辽代文物外,还有许多再后代修葺过程中增添的各种附属文物。

比如明万历年间(1579年)置于塔南侧的铁幢;明天启年间(1622年)建于钟楼内的铁钟;以及建于明朝时期的铁狮与石狮各一对。

佛宫寺释迦塔位于山西省朔州市应县的佛公寺寺院中,释迦塔位于佛宫寺殿前。

寺院中存在历史遗址8件,分别为一座木牌坊;位于释迦塔前的一钟楼,一鼓楼;释迦塔;正殿–大雄宝殿;殿旁左右分布的两座耳房;以及殿与塔之间的一座牌坊式门楼。

Rendering of the sakyamuni pagoda site 佛宫寺释迦塔想象渲染图

佛宫寺释迦塔的发现

经历40多次地震与战争期间的200多次炮击仍屹立千年。但由于塔身结构经过长时间自然环境的侵害以及构件的老化,导致了如今塔身结构变形的情况。

梁思成,是中国建筑史学家、建筑师城市规划师,一生致力于保护中国古代建筑文化遗产,佛宫寺释迦塔在近代的事实发现者便是他。

梁思成与释迦塔

有人曾评价过,“如果不是梁思成找到了应县释迦塔的建筑实体,可能人们永远也不可能读懂《营造法式》这本古人留下来的天书。”

而《营造法式》正是中国第一本详细论述建筑工程做法的官方著作,上面清晰地记载了释迦塔中的部分设计构造。

1932年,梁思成看到了一份日本学者书写的关于中国北方的考古报告,报告中便明确写到了这座建于11世纪的木塔。

梁思成友人莫宗江于释迦塔前的照片

基于梁思成对于古建筑的探求,以及后来为编撰《营造法式注释》作准备。于是便有了接下来的对于释迦塔的考察。

经过梁思成与友人长时间的考察,1935年,绘制出了释迦塔的近代手绘图。这幅手绘图以及考察内容为现在对于释迦塔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来源

刘燕,《佛宫寺释迦塔》翻译实践报告

黄小殊,山西应县佛宫寺释迦塔整体性保护研究

Image source National Geographic China

其余图表均来自网络与硕士论文

陈明达,《应县木塔》

分类
在博物馆 人物 传统 典藏故事 古代

湖南省博物馆|揭秘马王堆一号汉墓帛画的宇宙观

1972年出土于湖南长沙的马王堆汉墓帛画是中国不可出境展览文物之一。现藏于湖南省博物馆,是湖南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之一。

马王堆汉墓帛画
湖南省博物馆
辛追夫人

文物介绍

马王堆汉墓一共有三座。我们今天主要将的是一号墓。一号墓是辛追夫人的墓。辛追夫人是中国古代贵族女子,她也是西汉吴氏长沙国丞相利仓的夫人。这幅帛画就盖在辛追夫人的内棺上。

马王堆汉墓帛画
湖南省博物馆
辛追夫人

这幅帛画上宽92厘米,下宽47.7厘米,全长205厘米,为T字形。自上而下分为三段:天上、人间、冥界。

马王堆汉墓帛画
湖南省博物馆
辛追夫人

天上

右上角:有一轮太阳,日中有金乌(中国神话中能够驾驭太阳车的神鸟)下面还围绕着八个太阳(中国神话:后羿射日)。

左上角:画着一名女子托举着月亮缓缓升起,这与嫦娥奔月的故事相关。

正中间:在日月中间,端坐着一位人首蛇身的天神,身边有仙鹤环绕。这是为了表现天上的神明对辛追夫人的照顾。

马王堆汉墓帛画
湖南省博物馆
辛追夫人

人间

这里有一位老妇人拄拐缓行的侧面像,前面有两人跪着,后面跟了3位随从。从穿着上看,这位就应当是墓主人辛追夫人。

马王堆汉墓帛画
湖南省博物馆
辛追夫人

冥界

这里主要描绘了一个赤身裸体的壮汉(有人认为他是地神鲧),他正托举着象征大地的白色扁平物,脚下踩踏着两条巨大的鳌鱼,传说中只有鲧才能稳住兴风作浪的鳌鱼,制止地震山崩的发生。

马王堆汉墓帛画
湖南省博物馆
辛追夫人

宇宙观

据史料记载,T型帛画名为“非衣”。所谓“非衣”有两层含义:其一是似衣而非衣。出葬时由专门的人举着走在出葬队伍前面,用来引魂升天;其二是“非”等同于“飞”,因此“非衣”也就是“飞衣”,希望逝去的人穿上非衣就可以飞升上天。但不管是何种解释,都是为了飞入天界。

这幅帛画天上、人间、地下的三分法也体现了汉朝时期人民的宇宙观。他们观察到了太阳东升西落、四季春夏秋冬等,因此他们还认为宇宙循环运行。既然宇宙循环运行,那人的生命应该也是循环运行的。既如此,死亡就不是人生命的终点,而是生命的另一种延续,他们希望自己的灵魂能在天上重生。

来源

湖南省博物馆

采访

马王堆汉墓

分类
在博物馆 传统 典藏故事 古代

故宫博物院|韩熙载夜宴图-一个打破传统的艺术

韩熙载夜宴图,南唐画家顾闳中的作品。此画有两个复制品:一个是宋代的复制品,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另一个是明代的复制品,由重庆三峡博物馆收藏。这幅画被誉为中国最伟大的艺术杰作之一。

韩熙载夜宴图的时代背景

据传韩熙载出生贵族,能力超群,在南唐为官。但眼看南唐政治江河日下而自己却无力回天,因此纵情声色。南唐后主李煜有意重用韩熙载,因此派画师顾闳中去韩熙载府邸记录韩熙载宴请宾客景象。既观察韩熙载是否真的放荡不羁,又想以这幅画劝诫韩熙载停止这歌舞升平的放荡生活。韩熙载夜宴图就是顾闳中凭借观察到的景象,并通过自己的想象绘画出来的。

韩熙载夜宴图的具体内容

这副画分为五段,顾闳中采用屏风、床榻、管弦乐等来分隔画面,打破了传统的构图观念,将先后进行的事情统一展现在一幅画面上。

第一段:“听乐”。

韩熙载与状元郎粲坐床榻上,正倾听教坊副使李家明之妹弹琵琶,李嘉明则在她左边并扭头望着她,听得入神且一直关心她的弹奏手法。

韩熙载夜宴图
故宫博物院
顾闳中

第二段:“观舞”。

众人正在观看王屋山跳“六幺舞”,韩熙载亲擂“羯鼓”助兴,好友德明和尚不期而遇此景,尴尬地拱手背立。

韩熙载夜宴图
故宫博物院
顾闳中

第三段:宴间小憩。

这描绘的是韩熙载坐在床榻上,边洗手边和侍女们谈话。此时的琵琶和笛箫都被一个女子扛着往里走,随后还跟着一位端着杯盘的女子。两位女子好像还在对今晚的宴会津津乐道,更加烘托出了轻松的氛围。红烛已经点燃,枕头也已放好,以便随时可以躺下休息。此时我们很容易联想到古人宴会的场景,他们遮窗夜饮,载歌载舞,累了就歇一会儿,常常忘记了昼夜的变化。

韩熙载夜宴图
故宫博物院
顾闳中

第四段:管乐合奏。

这个场面的主人公韩熙载换下了正装并盘膝坐在椅子上,一边挥动着扇子,一边跟一个侍女吩咐着什么话。

韩熙载夜宴图
故宫博物院
顾闳中

第五段:宾客应酬。

这一段描绘了宴会结束,宾客们陆续离去的场景。

韩熙载夜宴图
故宫博物院
顾闳中

韩熙载夜宴图的意义

画面中的情节随着韩熙载而展开,我们观察到即使他倾听演奏,亲自击鼓,欣赏独舞。但即使是这样欢乐的氛围,韩熙载也是心事重重、双眉紧锁,这与欢乐的氛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当时南唐政治风雨飘摇,通过这幅画中韩熙载的形象我们也能理解韩熙载的苦衷。这幅画细化了主人公在当时复杂的形态下做着激烈的心理斗争,揭示了政治阶级内部的矛盾。

因此韩熙载夜宴图不仅是中国一副极为珍贵的绘画作品,也是我们研究五代南唐时期社会、文化、艺术等的重要文献。

韩熙载夜宴图
故宫博物院
顾闳中

来源

故宫博物院

韩熙载夜宴图百科

顾闳中

韩熙载

分类
博物馆 在博物馆 人物 传统 典藏故事 古代

武侯祠|明良千古-刘备与诸葛亮相信相托的一生

刘备诸葛亮合展在成都武侯祠展出。这个展览以三国史实为轴,向大家再现了1800年前那段旷世传奇。

序言

在中国,小时候我们会知道有一本名著叫《三国演义》,以描写战争为主,讲述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间的近百年的历史风云。长大后再读《三国演义》,我们更能体会到在那段洪波涌动的历史河流中,诸葛亮与刘备二人于危难之际相信相托,于险阻之中肝胆相照。他们一起挥剑指北,一起跋山涉水,这是何等的慷慨激昂,又是何等的英雄豪情。而这个展览,就像我们讲述了两位主人公相知相识相托的故事。

刘备和诸葛亮君臣合展具体介绍

这次展览不仅有线下的,也有线上3D展览。此外出土的文物放在对应的时期,不仅讲故事,更有史实作为支撑。

这个展览主要分为三个部分:“乱世浮沉以待天时”“君臣共济蜀汉立国”“兴复汉室鞠躬尽瘁”。这三个部分包含大约10个故事,讲述了刘备与诸葛亮相互扶持的一生。其中三顾茅庐、白帝城托孤不仅仅是我们耳熟能详的故事,也是这次展览的重要内容。

1.刘备三顾茅庐

当年诸葛亮虽有才华,却隐居住在隆中茅草屋里。刘备听说其才华,为了兴复汉室夺取天下,便专程到拜访。恰巧诸葛亮这天出去了,刘备只得失望地转回去。

不久,刘备又和关羽、张飞冒着大风雪第二次去请。不料诸葛亮又出外闲游去了。张飞本不愿意再来,见诸葛亮不在家,就催着要回去。刘备只得留下一封信,表达自己对诸葛亮的敬佩和请他出来帮助自己挽救国家危险局面的意思。

过了一些时候,刘备吃了三天素,准备再去请诸葛亮。张飞却主张由他一个人去叫,如他不来,就用绳子把他捆来。刘备把张飞责备了一顿,又和他俩第三次访诸葛亮。到时,诸葛亮正在睡觉。刘备不敢惊动他,一直站到诸葛亮自己醒来,才彼此坐下谈话。

经过一番交流,刘备非常同意诸葛亮的军事计划,愿拜诸葛亮为军师,请他出山,帮助自己夺取天下。诸葛亮被刘备“三顾茅庐”的一片诚心所感动,便离开隆中,为刘备出谋策划。

2.刘备白帝城托孤

战略要地荆州丢失,关羽张飞败亡,夷陵之战的大败,并且此时刘备病重,这一系列使得整个国家政权摇摇欲坠。刘备弥留之际,在白帝城将儿子阿斗托付给诸葛亮。并对诸葛亮说:“如果你觉得阿斗是当皇帝的料子,那你就辅佐他。如果他不是,你就自行取度吧。”诸葛亮没有辜负刘备,他一生辅佐阿斗,直至病死军中。

“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一位明君,一位良臣,在艰难险阻中逆流而上,在风雨与狼烟中托付家国远志。

展览信息

日期:2021.10.1—2031.10.1

展厅:成都武侯祠博物馆明良千古展厅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武侯祠大街231号

展览开放时间

周二至周日:上午9:00—下午18:00

闭馆时间:每周一(节假日除外)

票价:成人50元/人;儿童25元/人

电话:028-85535951

信息来源

线上展览

武侯祠官网

分类
博物馆 在博物馆 传统 古代 传统 典藏故事

南京博物馆 | 大报恩寺琉璃塔拱门:中世纪世界七大奇迹遗存

大报恩寺琉璃塔拱门是南京大报恩寺中琉璃塔的的重要建筑构件,而大报恩寺是明代皇家寺庙建筑的代表。

琉璃塔建于明初(十五世纪中期),毁于清末(十九世纪末),由明成祖朱棣(1402年—1424年在位)以报答父母之恩为由设计建立。

这座塔修建时间将近20年,塔身高78.2m,共有9层8面。也是有确切记载的中国古代最高的建筑之一。然而在清末,太平天国在南京发生内讧,战争纷乱,琉璃塔倒塌。如今仅剩下一套琉璃拱门,这一套目前正作为镇馆之宝收藏于南京博物院

琉璃塔拱门

琉璃塔拱门

1958年出土于南京中华门外琉璃窑旧址,发掘时仅为一批残缺的琉璃塔砖件,釉面斑驳,后根据资料组装复原而成。琉璃塔的色彩绚丽的琉璃瓦是通过特殊工艺制成,这点可以从遗存的琉璃拱门上发现。

琉璃塔拱门正面

塔身由白色瓷砖砌成,据说白天可以反射太阳光,晚上则悬挂多达 140 盏灯照亮塔身。

数字技术修复塔全貌
数字技术修复后的琉璃塔

而现存于世的这套琉璃拱门为何没有与琉璃塔一起消失?

因为在当时琉璃塔建造过程中,为了便于后续的维修工作,工人们共烧制了三套完整的塔身构建:拱门与其他配件。其中,一套与当时倒塌的琉璃塔一起损坏,而剩下的两套则埋于地下,留下的这一套便是在塔底的地下遗址中发现的。

拱门上的图案

拱门上的形象为藏传佛教密宗所特有的法相装饰:六拏具,门顶端高举着神态威武的金翅大鹏鸟,两侧对称设置龙女、摩羯鱼、狮羊立兽、白象王等神像和神兽。

明永乐年间(1402-1424),明朝政府多次组织汉佛教高僧访问西藏,支持宗喀巴领导的宗教改革,并有高僧前往南京进行交流,受到明成祖的隆重接待。当时南京大报恩寺尚在建造之中,券门使用六拏具图案即受到释迦也失带来的藏传密宗的影响。

拱门上的纹饰

琉璃塔与欧洲国家的故事

17世纪,欧洲旅行者约翰·纽霍夫(Johan Nieuhof)在中国南京发现了大报恩寺琉璃塔并作下了画作带回了欧洲。这对当时的西方建筑具有一定的冲击:法国巴黎的特里亚侬宫和英国伦敦的邱园塔的设计便深受其影响。

其中还有一个特别有意思的故事:在中国古代建筑中,塔的层数基本上为单数,而西方建立的仿塔却都是十层的。原因竟然是因为当时为大报恩寺琉璃塔作画的约翰·纽霍夫画错了,将塔数画成了十层。

大报恩寺琉璃塔手绘图

如今,南京大报恩寺将琉璃塔进行了初步的重建,但并未使用琉璃材质进行重建,这是为了保护琉璃塔遗址下方的地宫,其中在出土了佛祖舍利和阿育王塔等珍贵文物。

来源

南京博物馆官网

大报恩寺琉璃塔,约翰-纽霍夫(Johan Nieuhof)作品

历史材料与其他信息来源于中国知网(CNKI)

分类
博物馆 在博物馆 传统 典藏故事 古代

殷墟博物馆 | 司母辛鼎与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女将军

近日,殷墟博物馆新馆正式开馆,这也是中国目前为止首个以全景的形式向公众展现商朝闻名的一个国家级考古专题的大型博物馆,展出青铜器,陶器,玉器等礼器以及中国最早的文字承载体甲骨近4000件/套。其中司母辛鼎作为殷墟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值得瞩目。

司母辛鼎

提到殷墟博物馆,那就不得不谈到一位杰出的女性历史人物:妇好,又名司母辛。

她是中国历史上有迹可循的首个女性将军,也是商王武丁(前1600年-前1046年,商朝)的第一任妻子,同时更是一位被商王信赖的擅长占卜的女祭司。她是集多重身份于一身的神奇女子。

博物馆内妇好像全景

青铜礼器 —— 司母辛鼎

1976年,在安徽安阳发现一座墓葬中的出土的随葬品皆带有“妇好”一词,故称“妇好墓”。

该墓葬是目前已发掘的商朝墓葬中唯一一座保存完整的王室成员墓葬。其陪葬品及信息相对完整,同时这也是妇好首次亮相于大众面前。

妇好与司母辛鼎

而在妇好墓中发现的“司母辛鼎”,是继中国国家一级文物“后母戊鼎”(或称司母戊鼎)后的又一重大商朝考古发现。

司母辛鼎正面图

进入青铜时代后,“鼎”从普通的食器变为了沉重华丽的青铜礼器,成为了当时贵族统治阶级尊贵的身份象征。

此外,作为殷墟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司母辛鼎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与艺术价值。

司母辛鼎,名字来自器身铭文“司母辛”,作署名用。通过逐字分析“辛”即妇好的庙号,“母辛”则是子辈对其母辈的称谓。由此可见,司母辛鼎应是妇好的儿子用来纪念自己的母亲而命人制作的祭祀用礼器。

妇好墓图

通过考古,世人通过研究文物与历史,发现和窥探到千百年前祖先们不一样的社会与生活经历。

在妇好墓中,出土了大量关于妇好生平事迹的甲骨与文字记载。殷墟博物馆负责人介绍过“妇好是历史上大名鼎鼎的武丁王后,也是历史上第一位留名青史的女将军。”她为殷商王朝立下赫赫战功,是历史上不可磨灭的重要人物之一。

妇好墓中出入的甲骨

鼎面纹饰

该鼎通高80.1厘米,口长64厘米,宽48厘米,长方形口,器身装饰复杂。

口下四面及四角饰兽面纹,底饰云雷纹,腰部下部饰钉纹,足上部饰醒目的兽面纹。

最重要的是,中国古代神兽 “饕餮 ”和 “夔龙 ”被用作装饰,寓意威严和力量。再加上云雷纹的衬托,更增添了器物的神秘感。

司母辛鼎纹饰花样

安阳殷墟遗址 —— 中国古老的王城

追溯中国传统历史与中国考古发现中可以发现,商朝是中国最早的有考古证据支持的朝代,而商朝的重要遗址——安阳殷墟考古遗址具有重要的意义。

2023年2月25日,美国史密森尼国立亚洲艺术博物馆百年庆典活动中也特别展出了关于安阳殷墟相关主题的展览—— Anyang: China’s Ancient City of Kings

安阳殷墟遗址是中国古代商朝的都城之一,是中国考古学的发源地,同时在这里发现了中国最早的文字。殷墟遗址在2006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殷墟遗址

来源

殷墟博物馆新建筑

殷墟博物馆官网

美国史密森尼国立亚洲艺术博物馆百年庆典活动特别展览

分类
LAVORATO LAVORATE 传统 艺术家

传统 | 中国画大师“乔卫明”- 用生命感动艺术 – 洛阳

中国 画 大师 – 乔卫明

中国 画 强调 作为 一个 优秀 的 艺术家 需 做到 “外 师 造化, 中 得 心 源”, 方能 有 与 “山川 神 遇 而 迹 化” 的 美妙 感受, 才能 领悟 艺术 的 真谛 与 精髓. 要求 “意 存 笔先, 画 尽 意 在”, 强调 融化 物 我, 创制 意境, 达到 以 形 写 神, 形神兼备, 气韵 生动, 象 应 神 全.

. 而 他, 就 做到 了 这 一点 这位 就是 中国 优秀 艺术家 – 乔卫明.

静心

61 , 1961 年 生于 洛阳 小 浪 底。 中国 美术 家 协会 会员 , 中国 诗 书画 研究院 美术 研究员 , 鲁迅 美术 学院 、 河北 美术 学院 、 解放军 信息 工程 大学 客座教授 , 国 , 委员 委员 委员 委员 委员 委员 委员 委员 委员 委员 委员 国研究院 院长, 洛阳 理工学院 美术 教师.

无 题

他 的 创作 素材 大多 来源于 家乡 的 花鸟, 绘画 构图 是 多年来 经验 的 一种 具体 体现, 比如, 筐 系列 的 画, 所有 的 画面 以 筐 为主 都是 正 中间 的 构图. 可是 中国 画 的 绘画 构图 最烦的 就是 主体 放在 正 中间, 恰恰 他 就是 因为 把 筐 系列 的 画面 放在 正 中间, 看着 就很 舒服. 打破 了 常规 的 从 宋代 到 现代 的 这种 绘画 构图 的 局限性, 这 也 形成 了 它的 个人 特色.

鱼篓
童趣
戏 果 果

1982 年 作品 “只 把 富贵 等闲 看”, 荣获 全军 美展 一等奖.

1988 年 10 月 在 台湾 台南市 文化 中心 举办 个人 画展.

1992 年 作品 “一 桂红艳 露 凝香”, 荣获 国际 中国 画 大奖赛 铜牌 奖.

1993 年 7 月 毕业于 新疆 师大 美术 系.

1993 年 9 月 至 94 年 7 月 在 广州 美院 国画 系 攻读 硕士 研究生 花鸟画 专业. 创作 作品 “丹 柿” 被 学院 收藏.

1994 年 10 月 作品 “童年 的 回忆” 入选 第八届 全国 美展. 并 获 河南省 美展 一等奖.

1997 年 7 月 作品 “倾 国 姿 客” 入选 由 中国美协 举办 的 迎 香港回归 中国 画 名家 邀请 展.

1997 年 11 月 作品 “巢” 荣获 由 文化部 举办 的 当代 中国 工笔画 二等 奖.

1999 年 8 月 作品 “归” 入选 由 中国美协 举办 的 “迎澳门回归 中国 书画 大展”.

1999 年 10 月 “家园” 荣获 由 中国美协 举办 的: “庆祝 建国 五十 周年 书画 大展” 成就 奖.

1999 年 11 月 作品 “丰收” 入选 中国美协 举办 的 全国 第二 界 花鸟画 展.

2000 年 作品 “情” 被 选 人 国家 文化部 组织 的 “千古 绝唱 中国 书画 名家 二十 一 世纪 唐诗 宋词 创意 精品 典藏 集”, 同年 加入 中国 美术 家 协会.

2001年2月由国家文化部组织到埃及、英国、法国、意大利举办八人书画联展。

玉洁
玉洁
家园
家园

详情请看乔卫明官方网站:http://qiaoweiming.orgcc.com/works/v3710.html

分类
传统

传统 | 苗族服饰展 – 中国丝绸博物馆 杭州 2018.3.16-2018.5.20

霓裳银装——贵州苗族服饰艺术展

展览日期:2018.3.16-2018.5.20
开馆时间:9:00-17:00(周一12:00-17:00)
展览地点:中国丝绸博物馆时装馆临时展厅
展览地址:中国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玉皇山路73-1号
展览网址:官方网页

六枝特区苗族蜡染挑花贯首服 贵州省博物馆藏

苗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云南,广西,四川,湖北,海南等地区,其中以贵州省分布最多。苗族人创造了许多色彩丰富的艺术和手工制品,包括十字绣,刺绣,编织,蜡染等,其中蜡染技术可追溯至一千年前。苗族服饰拥有大量不同款式和性质并结合多样的色彩。

双象鱼蝶纹彩绣袖片 贵州省博物馆藏

苗族服饰和刺绣享誉世界。苗族妇女一般着黑色束腰外衣和褶裙或长度及小腿的黑色裤子套黑色短裙,有的也着棕色或彩色外套外加彩色背心,配上各种银饰以及厚重的发式。某些场合她们会佩戴银项圈和极富特色的刺绣围裙,传说苗族女人的围裙进入水中用作面巾可以治愈她们丈夫的疾病。

台江县施洞苗族姑娘盛装 贵州省博物馆藏

本次集中展示贵州省博物馆收藏的185组苗族服饰及配饰,其中包括35套苗族服饰,以各地不同支系、不同性别、不同年龄的苗族服饰为区分。

菱形卷纹蜡染围腰口片 贵州省博物馆藏
蜡染花蝶双鱼双鸟背扇面 贵州省博物馆藏

(图片来自 www.chinasilkmuseum.com

SaveSave

分类
传统

传统 | 陆抑非个人作品展 – 浙江美术馆 杭州 2018.3.16-2018.4.15

一池春水——纪念陆抑非诞辰110周年作品展

展览日期:2018.3.16-2018.4.15
开馆时间:9:00-17:00(周一闭馆)
展览地点:浙江美术馆4、5、6号厅
展览地址:浙江省杭州市南山路138号
展览网址:官方网页

陆抑非 九节兰 1976
陆抑非 九节兰 1976

陆抑非(1908—1997),20世纪杰出的中国花鸟画大家和卓越的美术教育家。江苏常熟人。1931年初,由朱屺瞻介绍入上海美术专科学校任助教,1937年在沪举行个人画展,1956年,任上海中国画院首批画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上海画院、浙江画院画师,西泠书画院副院长,常熟书画院名誉院长,浙江省政协委员。擅花鸟画,尤以牡丹为长。作品有《花好月圆》、《春到农村》、《寿桃图》等。著有《非翁画语录》。

陆抑非 碧桃八哥 1960
陆抑非 碧桃八哥 1960

“一池春水——纪念陆抑非诞辰110周年作品展”共展出陆抑非先生各时期代表作品170件,有不少作品是首次公开展出,也是迄今为止陆抑非作品数量最多、最全面的一次展览。

陆抑非 白孔雀 1978
陆抑非 白孔雀 1978

陆抑非 一池春水 1976
陆抑非 一池春水 1976

(图片来自zjam.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