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在博物馆 传统 古代 传统

斗拱博物馆 | 佛宫寺释迦塔:世界三大奇塔

佛宫寺释迦塔,俗称山西应县木塔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保存最完整、最高大的纯木结构楼阁式建筑。同时又有美称–斗拱博物馆

2012 年 11 月,佛宫寺释迦塔被列入中国世界历史文化遗产的预备名录。与意大利比萨斜塔,巴黎埃菲尔铁塔并称世界三大奇塔。

pagoda 佛宫寺释迦塔

释迦塔总高 65.838 米,平面为八角形,每面三间。释迦塔整座塔由木头以及中国传统木头工艺–榫卯进行构建,其中未曾使用任何一颗钉子。台基平面基本方形,各转角处有石角兽。塔共有明层五层,暗层四层。

也就是说,如果游客从外部看的话明面上可见为五层,而内部实际可数层数为九层。

释迦塔内部结构图
图源“超级乡村研究所”

佛宫寺释迦塔的工艺

释迦塔作为纯木结构楼阁式塔建。其建筑设计承袭了汉唐后,富有民族特点的重楼形式。同时,充分利用传统古代技艺,并且大量使用斗拱结构。

斗拱(在柱顶和横梁之间插入支架的系统)是中国传统建筑的重要特征之一。

全塔共用斗拱54种,而且每个斗拱都有不同的组合形式。每层都形成了一个八边形中空结构层。释迦塔的设计精密度很高,有巧夺天工的美称。

dougong 佛宫寺释迦塔部分斗拱

总的来说,释迦塔既做到了融合中国传统民族特征,也将佛教宗教文化完美结合其中。

中国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榫卯

首先,榫卯中式木质器物连接的结构,突出部分名为榫,凹陷部分则为卯。而榫与卯之间相互紧密相连,从而得到一个稳定的结构。

榫卯是中国木匠的必备技艺之一,通常用来制作古代家具或打造古代建筑。同时,榫卯是通过将榫与卯两个部分进行拼接,而并不是用钉子或胶水从而达到环环相扣并严丝合缝的紧密贴合。

榫卯动图,释迦塔构成原理

这便是佛宫寺释迦塔最为突出的特色之一。

佛宫寺释迦塔与其文物

释迦塔中共有佛像26尊。塔内的壁画皆为彩绘,共计约646平方米。

在塔建隔层中发现的匾额与楹联共计51块。而其中更是发现了160件辽代文物,包括佛像内的佛教经卷,舍利佛牙以及佛像等。

佛宫寺释迦塔修建年表

除了在塔中发现的辽代文物外,还有许多再后代修葺过程中增添的各种附属文物。

比如明万历年间(1579年)置于塔南侧的铁幢;明天启年间(1622年)建于钟楼内的铁钟;以及建于明朝时期的铁狮与石狮各一对。

佛宫寺释迦塔位于山西省朔州市应县的佛公寺寺院中,释迦塔位于佛宫寺殿前。

寺院中存在历史遗址8件,分别为一座木牌坊;位于释迦塔前的一钟楼,一鼓楼;释迦塔;正殿–大雄宝殿;殿旁左右分布的两座耳房;以及殿与塔之间的一座牌坊式门楼。

Rendering of the sakyamuni pagoda site 佛宫寺释迦塔想象渲染图

佛宫寺释迦塔的发现

经历40多次地震与战争期间的200多次炮击仍屹立千年。但由于塔身结构经过长时间自然环境的侵害以及构件的老化,导致了如今塔身结构变形的情况。

梁思成,是中国建筑史学家、建筑师城市规划师,一生致力于保护中国古代建筑文化遗产,佛宫寺释迦塔在近代的事实发现者便是他。

梁思成与释迦塔

有人曾评价过,“如果不是梁思成找到了应县释迦塔的建筑实体,可能人们永远也不可能读懂《营造法式》这本古人留下来的天书。”

而《营造法式》正是中国第一本详细论述建筑工程做法的官方著作,上面清晰地记载了释迦塔中的部分设计构造。

1932年,梁思成看到了一份日本学者书写的关于中国北方的考古报告,报告中便明确写到了这座建于11世纪的木塔。

梁思成友人莫宗江于释迦塔前的照片

基于梁思成对于古建筑的探求,以及后来为编撰《营造法式注释》作准备。于是便有了接下来的对于释迦塔的考察。

经过梁思成与友人长时间的考察,1935年,绘制出了释迦塔的近代手绘图。这幅手绘图以及考察内容为现在对于释迦塔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来源

刘燕,《佛宫寺释迦塔》翻译实践报告

黄小殊,山西应县佛宫寺释迦塔整体性保护研究

Image source National Geographic China

其余图表均来自网络与硕士论文

陈明达,《应县木塔》

分类
博物馆 在博物馆 传统 古代 典藏故事 古代

国家典籍博物馆 | 新展:贞观–李世民的盛世长歌

“贞观–李世民的盛世长歌”于5月1日在国家典籍博物馆第三、四展厅正式展出,展品遴选了全国共15家文博单位140组249件唐代重要藏品。

这次展览向公众展示了中国历史上唐朝(618–690, 705–907)的第二位皇帝唐太宗在位时期的历史进程。唐朝是当时世界上最强盛的国家之一,国力强盛且经济繁荣。同时实行积极的开放政策,在当时还能在路上看到许多西方面孔。

贞观展览官方海报

唐太宗李世民,被认为是与其父亲共同的唐朝创始人,同时也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皇帝之一。

唐太宗在位时期,政治、经济、文化都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他虚心纳谏、任用贤臣、知人善任、推行新政、居安思危,为后来的盛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成就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太平盛世—— “贞观之治”。

贞观之治时期唐朝街景盛况

本次展览以李世民的成长道路为基线,向公众展示其治理之道以及一场独属于大唐盛世的美学盛宴。并与公众共同体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开放包容、自强不息的内在精神。

在这次展览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典藏文物

石刻胡旋舞墓门–唐代乐舞的盛况

石刻胡旋舞墓门1985年被发现并收藏于宁夏博物馆。这两扇石门正面凿磨光滑,中间各浅雕一个正在跳胡旋舞的男舞伎。

唐代石刻胡旋舞墓门

唐朝时期,是乐舞文化的鼎盛时期出土了许多与音乐舞蹈相关的文物。在这套文物上,两名男舞伎外貌特征均为卷头发、大胡子,深目高鼻,两人手持长巾挥旋对舞。表演者疾转如飞,在一块小圆毯上飞速旋转到衣带飞扬,是很明显的胡人男子。

从这套文物上,我们可以窥见当时社会的开放与文化的包容。胡旋舞作为著名的西北少数民族舞蹈,生动展现了1300年前唐代盛极一时的胡旋舞的形象,也展现了唐代民族大融合与唐代乐舞的盛景。

唐代胡旋舞作品
唐代-胡旋舞

鎏金银壶–对外开放且包容的大唐

鎏金银壶出土于李世民的孙辈–章怀太子夫妇的墓中。鎏金银壶通高37.5厘米,最大腹颈12.8厘米,重1.5公斤。壶把上铸成一深目高鼻带盔形帽的人头像,壶体纹饰的主要是浮雕人物图像。这些人物图像构成了具有希腊风格的连环故事画面。

唐代鎏金银壶官方图片

鎏金银壶本是属于波斯王朝的酒具,萨珊时代在中亚的巴克特利亚地区制造。壶形制完全沿用萨珊王朝金银器风格,但壶把上的人头形象与萨珊波斯人形象有别,属中亚巴克特利亚人。

这件萨珊风格制品的问世,是向世界展示了中国与周边甚至西方国家通过丝绸之路进行的文化交流的有力证据。在中国古籍中,“胡瓶”泛指从当时的汉族以外,周边及西方国家传来的器物,而鎏金银壶是“胡瓶”中最具代表性的佳作。

展览中唐朝胡人俑图
胡人俑

尉迟敬德墓志–知人善任的唐太宗

该墓志1971年出土于尉迟敬德墓,现收藏于昭陵博物馆。墓志通体石色晶莹,雕刻细致,正方形,每边宽1.2米,厚0.25米,是昭陵陵园发掘所得墓志中最大的一合。其上的雕饰为忍冬多枝莲蔓草与十二生肖像,志盖四面雕宝相花纹饰。并刻有五行白文书法,行书五字,文为:

“大唐故司徒并州都督上柱国鄂国忠武公尉迟府君墓志之铭”。

唐代尉迟将军墓志拓贴

尉迟敬德是唐朝名将,也是后世中门神原型之一。他跟随着李世民一起征战四方,在贞观盛世之际,他为唐太宗守边拓土并立下赫赫战功。当年玄武门之变,尉迟敬德斩杀叛乱的齐王李元吉,救李世民于竹林。从此,李世民对尉迟敬德信任有加。

他是“贞观盛世”重要的一份子,与唐太宗李世民等君臣共同开创了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

尉迟将军墓志在展览中

展览信息

展览日期: 2024年5月1日–2024年8月25日

地点: 国际典籍博物馆,北京

地址: 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 33 号

本展览为收费展览,可通过微信公众号 “国家典籍博物馆 ”查看详情并参与购票。

票价:单人:98 元
双人:169 元
优待:68 元

展览开放时间如下

周二至周日:上午 09:00 至下午 05:00,每周一闭馆(节假日另行通知)

联系方式:010-88545426

来源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

陕西省图书馆

宁夏固原博物馆

国家典籍博物馆

部分图片由新华社提供

分类
博物馆 在博物馆 传统 古代 传统 典藏故事

南京博物馆 | 大报恩寺琉璃塔拱门:中世纪世界七大奇迹遗存

大报恩寺琉璃塔拱门是南京大报恩寺中琉璃塔的的重要建筑构件,而大报恩寺是明代皇家寺庙建筑的代表。

琉璃塔建于明初(十五世纪中期),毁于清末(十九世纪末),由明成祖朱棣(1402年—1424年在位)以报答父母之恩为由设计建立。

这座塔修建时间将近20年,塔身高78.2m,共有9层8面。也是有确切记载的中国古代最高的建筑之一。然而在清末,太平天国在南京发生内讧,战争纷乱,琉璃塔倒塌。如今仅剩下一套琉璃拱门,这一套目前正作为镇馆之宝收藏于南京博物院

琉璃塔拱门

琉璃塔拱门

1958年出土于南京中华门外琉璃窑旧址,发掘时仅为一批残缺的琉璃塔砖件,釉面斑驳,后根据资料组装复原而成。琉璃塔的色彩绚丽的琉璃瓦是通过特殊工艺制成,这点可以从遗存的琉璃拱门上发现。

琉璃塔拱门正面

塔身由白色瓷砖砌成,据说白天可以反射太阳光,晚上则悬挂多达 140 盏灯照亮塔身。

数字技术修复塔全貌
数字技术修复后的琉璃塔

而现存于世的这套琉璃拱门为何没有与琉璃塔一起消失?

因为在当时琉璃塔建造过程中,为了便于后续的维修工作,工人们共烧制了三套完整的塔身构建:拱门与其他配件。其中,一套与当时倒塌的琉璃塔一起损坏,而剩下的两套则埋于地下,留下的这一套便是在塔底的地下遗址中发现的。

拱门上的图案

拱门上的形象为藏传佛教密宗所特有的法相装饰:六拏具,门顶端高举着神态威武的金翅大鹏鸟,两侧对称设置龙女、摩羯鱼、狮羊立兽、白象王等神像和神兽。

明永乐年间(1402-1424),明朝政府多次组织汉佛教高僧访问西藏,支持宗喀巴领导的宗教改革,并有高僧前往南京进行交流,受到明成祖的隆重接待。当时南京大报恩寺尚在建造之中,券门使用六拏具图案即受到释迦也失带来的藏传密宗的影响。

拱门上的纹饰

琉璃塔与欧洲国家的故事

17世纪,欧洲旅行者约翰·纽霍夫(Johan Nieuhof)在中国南京发现了大报恩寺琉璃塔并作下了画作带回了欧洲。这对当时的西方建筑具有一定的冲击:法国巴黎的特里亚侬宫和英国伦敦的邱园塔的设计便深受其影响。

其中还有一个特别有意思的故事:在中国古代建筑中,塔的层数基本上为单数,而西方建立的仿塔却都是十层的。原因竟然是因为当时为大报恩寺琉璃塔作画的约翰·纽霍夫画错了,将塔数画成了十层。

大报恩寺琉璃塔手绘图

如今,南京大报恩寺将琉璃塔进行了初步的重建,但并未使用琉璃材质进行重建,这是为了保护琉璃塔遗址下方的地宫,其中在出土了佛祖舍利和阿育王塔等珍贵文物。

来源

南京博物馆官网

大报恩寺琉璃塔,约翰-纽霍夫(Johan Nieuhof)作品

历史材料与其他信息来源于中国知网(CNKI)

分类
博物馆 传统 古代

临海市博物馆 | “不器”,走进春秋领略青铜与金文 – 台州

2024年3月20日在在临海市博物馆开展“不器”这一展览。这个展览是通过青铜器上的铭文来呈现中国古代文字的魅力。

展览海报

序言

对于中国人来说,文物不仅仅是历史的产物,更是我们与历史对话的渠道。在“不器”这个展览中,通过青铜器的器型与工艺以及器皿上的铭文记载,世人可以从中发现中国古代祖先的历史长河。这些文物、文字在数千年的时光里逐步走下王权的神坛,随着岁月的更迭展现出了不凡的魅力。

在中国有一批珍贵的不可出境展览文物,其中墙盘秦公镈等青铜器较为出名。这些青铜器不仅向我们展示了当年工艺水平、政治文化,其中还包含重要且不容忍忽视的艺术遗产:金文(一种汉字的书体名称,指的是铸造在殷商与周朝青铜器上的铭文)而我们今天观看的这个展览,就通过青铜器向我们讲述了汉字将近3000年的历史流变。

汉字的演变1

史墙盘

史墙盘来源于历史上一位名叫墙的史官,在西周时期,只有贵族才能够铸造并使用青铜器皿,那么这位墙到底是什么身份呢?

史墙盘

原来,墙来自微氏家族。众所周知,帝辛——暴君商纣王,在殷商末年,喜于酒色而不理朝政,荒淫无度被世人讨伐。而微氏家族的先祖微子启便是商纣王的大哥。在商朝被周朝灭后,微子启便投诚于周朝,在周朝继续为官担任卿士。微氏家族后来在周朝,经历了几代人的沉淀后,即成大业,并铸造起了青铜器, 于是便有了史墙盘的诞生.

在铭文方面,史墙盘上记载的前半部分文字倾向于“国”事,主要描述了周王朝七代帝王的功绩;而后半部分则倾向于“家”事,主要讲述了微氏家族六代事迹。内容翔略得当,不仅是汉字流变的见证,我们同时也可以从中观察到西周时期的社会结构与时代环境。

史墙盘

在后来, 周朝分崩离析。各诸侯国纷争开始,春秋乱局初现,王权逐渐崩溃。 这一时期的金文便不仅仅聚焦于王室贵族,而是越来越多的开始出现关于诸侯和其他贵族的地方文明与社会活动等记载。

秦公镈

秦公镈是春秋早期 (770 bc – 695 bc) 青铜器, 收藏于陕西宝鸡青铜器博物院。而 “镈” 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击奏体鸣乐器。

秦公镈出土于1978年,是在中国陕西省宝鸡市的考古发现之一。在地窖中,经过的村民无意间发现了一组八件的青铜礼器。而秦公镈是其中发现的最大的一件铜镈,高度75.1厘米, 重62.5公斤,其造型十分雄伟。

秦公镈

秦公镈作为乐器, 历史研究认为其应当是作为秦国宗庙祭祀时配套使用的乐器。“镈”常常与编钟配合使用, “镈”的声音十分洪亮, 所以历史学家推测其通常是用来指挥乐队并控制整体节奏的。

比起其精致的造型以及乐器功能外, 秦公镈器表上还拥有一篇135字的铭文, 这篇铭文为研究拥有“中国第一个皇帝–秦始皇”的秦朝的前身秦国提供了重要的历史参考价值。

铭文

秦公镈的铭文位于器身的底部,记载了秦国作为当时周朝的王室附属国,以后代秦武公为第一人称视角记录了其先祖秦襄公救周王有功而受到家宅与国土的赏赐, 得到了土地, 臣民以及声望. 秦襄公后代不敢怠慢, 日日勤奋做事, 没有辜负先祖的期望, 小心处理与周围诸侯国以及部族的关系。

底部铭文

在中国历史记载上,秦国从周王朝受封开始,一直到后来的秦朝灭亡,历时将近700年,秦国拥有了许多都城,仅仅从秦襄公受封建国,到秦公镈的拥有者秦武公,这短短的140年间秦国已四迁都城。 在秦国领土不断扩大的历史长河中, 经历了许许多多的战役,秦武公吸取先祖的经验于教训,将强了对领土的控制,终于统一了关中地区,即现在中国的陕西中部,南倚秦岭山脉,渭河从中穿过,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四面都有天然地形屏障,易守难攻。 拥有了这一整块地区,同时也奠定了秦始皇开国的基础。

秦国领土

由此可见,这篇铭文便是秦国乃至于后来秦朝的民众精神的缩影与秦武公以此为鉴从而发奋图强的决心,秦国民风与精神的代代相传,终于在秦始皇时期完成了一统天下的千秋伟业。

“不器”这个展览展陈从殷商到西汉各时期的青铜器,其中有八件是有超过110字铭文的国宝级青铜重器,并完整呈现了逾3000字的青铜铭文,实现近距离观察铭文的高清细节。

展览展品细节图

展览信息

日期:2024 年 3 月 20 日至 5 月 19 日

地点:临海博物馆一楼, 第一临时展厅

地址:中国浙江省台州市临海市临海大道 288 号临海博物馆

免费参观,临海博物馆微信小程序预约。

展览开放时间如下

周二至周日:上午 09:00 至下午 4:30

闭馆时间:每周一(节假日除外)

Telefono:0576-89366066

来源

临海市博物馆官网

秦朝疆域

史盘墙(法语信息)

秦公镈(法语信息)

图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