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当代 当代 艺术家

艺术家自撰丨陈墙:跨越23年的思考

艺术不仅源于生活,它更源于人、源于人的心灵。艺术本质的目的也不是讲故事和传递意愿,更不是再现生活。如果这故事、意愿和被再现的生活很有艺术味,那也只能说明它们被赋予了艺术的元素,但这不是艺术本身。艺术不但不反映生活,相反,生活却要对艺术负有宽容并记录和呈现的责任。成全艺术就等于成全心灵。

生活是人类生存于大自然,并从过去到现在再到未来的总体的概括,在生存的问题上强调实用的有效性。也正因为这种实用性,造成了对艺术本质的排斥,因为艺术的本质在生活的实用性上是无效的。

 
生活的有效性为我们建立了一种共识下的常态意识,让思想和行动都处于这种明确的常态意识范围,实用与有效在这个范围里得到充分发挥。然而,艺术的本质却不属于这个范围。这种常态意识在充分追求远大、实际而智慧的目标行程中,如遇艺术活动并陶醉其中时,会发现我们不得不放弃掉那些常态意识。放弃常态意识就是发现艺术的开始,也是艺术创作的开始。

其实,艺术就是关于感知的艺术。

 
艺术的本意是让感知重获新的感知,是感知难以感知的感知,是关于感知方式、关于现有视角之外的感知,是关于感知现有经验中出现的小小意外,是强调方法论中的自由主义,是对思维惯性的突围,是对文字边界的突破,是对感知边界的冒犯……艺术的本意只是想让你从现有经验以外,带回来哪怕只有一点点但还无法命名的、正在进行时态的、陌生的感知和气息。在这里,主观的想法、叙述和愿望表达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要看作品有没有从现有认知的疆域里向外扩张出一小块新的不同于现有的疆土来。给我们的认知再添一点新意。
 
障碍我们深度创作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主要之一就是想法太多、太自私、太独断。
 
艺术不是想法的传声筒和陪衬品。只有当想法服务于艺术时,艺术才会发光。
 
不是艺术需要配合想法,而是想法需要配合艺术。
 
对于艺术创作,如果想法仅出于私欲和权欲,那就请放弃这些想法,让艺术喘会儿气,发会儿呆。
 
只有当想法成为敦实的舞台时,灵感才会涌现、台上的演出才会精彩,但演出的内容并不需要重现想法。
 
不要指望通过艺术将自己的想法塞进别人的脑袋里。因为艺术不是工具,更不是阴谋。想法只能成为背景,而不是主角。
为什么将一条横线穿过画面,我们的眼睛就会立刻呈现出地平线的幻觉?这就是地心引力对我们的影响吗?还是我们的基因与引力合谋?


引力是地球上的原始力,与生命诞生息息相关。而地平线就是地心引力的象征。


引力决定了我们的感知,我们在引力的控制下感知世界,也在基因传播与求存的定式中感知世界。我们的感知就是为了存活和传播基因而被基因编辑出来的便捷程序。一切从按部就班开始,我们被暗自定义为传播的载体。

但是,在人类漫长发展的长途中,由于感知的剩余增量,让艺术的诞生逐渐变成了一个例外,有点像基因传递中的变异,它可以越来越不受引力操控,天马行空,可以背离生存需求,让自己变得无用于生存,让自己成为自己。当艺术的目的就是艺术时,艺术就完成了对引力的无视和对基因的背叛。


近来我喜欢用一条横线横跨画面中部,将画面一分为二,意在打破画面的完整性。但视觉的惯性力又会迅速将那条横线变为地平线,让刚刚形成的分裂状态瞬间消失,画面又被地平线统一在了天空与地面之中。这种修复画面的能力其实就是我们原有的工具式的“求存感知”能力。这种能力就出自于基因与引力的合谋。

艺术的力量正是来自于对这种合谋的抵制。让感知成为感知,让艺术成为艺术。而我在让横线变为地平线的同时又再次变为分隔线,以消解感知的确定性,让感知在不确定中蔓延。也只有在不确定里,才容易屏蔽掉“求存感知”的功能,感知的触角才能得到延伸。这是一种背离“求存感知”的延伸,是伸向未知的延伸。


呈现未知的感知,就如同呈现艺术。从某个角度看,让自己时不时地处在一种不确定中,又何尝不是一种自由呢?


这是我在创作这批作品的过程中所思考到的问题。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