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对话 当代

专栏 | 艺术家郑路 – 东方古韵和当代语汇

郑路:用工业风重写东方古韵 

“创作目前对于我来讲就是生活的,其实我每件作品都是我生活中的一个故事,可能这个故事对我来讲很重要,所以我会把这个故事放大,用另一种方式去表现,去诠释。”

——郑路

郑路,雕塑家,1978年出生在内蒙古赤峰市,

用郑路自己的话说,他成长在一个“以文字为生活”的家庭。不管是工作还是余暇,他们多与文字为伍,这样的成长环境给郑路的童年打下了深深的烙印,也使文字成为他雕塑创作的核心之一,是他汲取灵感的源泉。

古代文学为核,当代语汇为表

郑路幼年曾在家人的影响下有许多接触文字的机会,大约6岁时帮父亲抄写他的文章。基于这样的成长背景,也许当观众站在近距离观察郑路《淋漓》系列作品时,不会太过惊讶于他如何能构想出这个用文字“建造”的“流动的”金属作品。其实这些文字来源于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的诗歌《玩止水》。诗歌主要讲水的动静变化,最后映射为人之理。郑路的创作意在呈现一组激烈涌动的水,用整首诗词去构建它动态中的静止瞬间,一个动与静相互包含的瞬间。

在郑路看来,白居易的《玩止水》是对中国古代更早期的一位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庄子的思想的传承和发展。一千多年后的今天,他又从自己的观察与理解出发,用这个时代的语言和方式,尝试着对前人思想的重新诠释,重新赋予东方古典文化当下时代特征。这是当代艺术领域里难能可贵的创作途径。

越是鲜明的特点,越容易成为局限

“在一切都极速前进的时候,其实停下来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另一种前进。”

——郑路

雕塑创作的一大难题在郑路看来是不容易打破初期学习时长时间接触的以具象为出发点,相对固化的创作方式。比如他自己的一些作品就是以文字作为核心和出发点,这在某种程度上其实也是一种具象的概念在限制创作思路。敢于和善于打破过去的思维以及实际操作程序对于雕塑家来说是困难的,但也是极为必要的。

跨界应该是表达的需要,而不是出发点

郑路认为,未来的趋势并不是基于单一媒介或单一材料,因为时代正在飞速的变化着,每天的信息量都在爆炸式的增长,更新越来越快,艺术家需要有意识地跟上这种变化。但他不愿意被任何与媒介有关的趋势限制,二维三维并不是他关注的重心,而只是在自己的方法上有意识的放弃固有的认识和表达,用反复自我批判的方法保持自己创作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