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当代 Contemporary 艺术家

当代|冯冰伊-时空交织下的世界

冯冰伊,1991年出生于宁波,2009年进入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2011年进入实验影像工作室。2013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并取得优秀毕业作品金奖荣誉。2015年毕业于英国伦敦艺术大学切尔西艺术学院纯艺术(Fine Art)专业并取得一等荣誉硕士(MA with Distinction)学位。现工作生活于上海。

这位出生于1991年的年轻艺术家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厚的艺术哲学在当代艺术界崭露头角。她的作品不仅令人耳目一新,而且引领着艺术创新的新潮流。作为国内备受关注的年轻实验视觉艺术家之一,冯冰伊的作品一直以其细腻清新的艺术语言和独特的空间绘画形式而著称。

冯冰伊是一位在视觉艺术领域不断探索和创新的青年艺术家,她的艺术哲学深受影像艺术和电影的影响,使用介于两者之间的视觉语言,作为表达思想和情感的手段。冯冰伊的艺术作品不仅仅是对现实的简单记录,更是用诗意的语言构建自信的叙事空间的过程。

从浪漫主义出发,从人与宇宙的巨大联系出发,再回到人与宇宙相互联系的自然,以及作品之前观众之间最有形、最可感知的联系。面对充满个体虚无和群体对立的当下世界,面对2020年的危机,冯冰伊希望用她对宇宙的好奇和钦佩,把人们带回同样宁静和充满希望的星空。

空中剧院 - 世纪末的印象主义者 THEATER IN THE SKY - THE CONJURER, 2020
数字绘图与拼贴,艺术微喷 Digital painting giclee-printed on archival paper
25.37 cm × 42 cm
Edition of 3 plus 2 artist's proofs

冯冰伊的特点是运用介于影像艺术和电影之间的视觉语言作为表现媒介,通过诗意的语言构建自我感知的叙事空间。她的作品清楚地感知到文本与图像之间关系的深化。通常,它以文本作为创建的起点,通过文本的注释和解释找到逻辑突破,重写并重新排序。这种创作方式使冯冰伊的作品充满了不确定性和开放性,为观众提供了丰富的解读空间。

空中剧院 - 侏儒与巨人 THEATER IN THE SKY - THE DWARF AND THE GIANT , 2020
数字绘图与拼贴,艺术微喷 Digital painting giclee-printed on archival paper
25.37 cm × 42 cm
Edition of 3 plus 2 artist's proofs

此外,冯冰伊还十分重视空间、文本和叙述之间的不同可能性对视觉语言的影响。她的创作形式多种多样,包括视觉装置、摄影和动画,这些都为冯冰伊的艺术理念的呈现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空中剧院 - 非凡的幻觉 THEATER IN THE SKY - EXTRAORDINARY ILLUSIONS, 2020
数字绘图与拼贴,艺术微喷 Digital painting giclee-printed on archival paper
25.37 cm × 42 cm
Edition of 3 plus 2 artist's proofs

冯冰伊的艺术风格独特而明确,她的作品充满了诗意和哲理。冯冰伊懂得用一种亲切的目光去观察和解读世界,并通过作品传递出一种温柔而坚定的力量。

她的作品不再使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流行的抽象符号,而是通过具体的图像和不同图像的并置来简化“讲故事”,并使其成为一种“再现”形式。这种类型的“再现”不是简单地模仿或复制现实,而是通过艺术家的主观阐述和创作,以不同的方式呈现场景、语境或历史中隐藏的真相。

冯冰伊的作品也具有强烈的时空交织感,艺术家试图在自己的作品中创造一个与时间和空间交织的世界,让公众在作品的视觉中有无数可能的时刻。

空中剧院 - 日蚀 THEATER IN THE SKY - THE ECLIPSE, OR THE COURTSHIP OF THE SUN AND MOON, 2020
数字绘图与拼贴,艺术微喷 Digital painting giclee-printed on archival paper
25.37 cm × 42 cm
Edition of 3 plus 2 artist's proofs

这种时空交织的感觉使他的作品充满了神秘而奇幻的色彩,给人一种置身于超越现实的奇幻世界的感觉。

空中剧院 - 梅里爱的魔术 THEATER IN THE SKY - THE UNTAMABLE WHISKERS, 2020
数字绘图与拼贴,艺术微喷 Digital painting giclee-printed on archival paper
25.37 cm × 42 cm
Edition of 3 plus 2 artist's proofs

近作包括:个展《She Walks in Beauty》《愚者黄金》《冷事实》(千高原艺术空间),《你一生的故事II》(剩余空间)。主要群展《你一生的故事I》(长征空间,北京),《太平广记》(红砖美术馆,北京),《可善的陌生》(UnArt中心,上海),《天涯芳草》(特拉华当代艺术馆,美国),《退浪》(赫尔辛基影像艺术节,芬兰),柏林PANDAMONIUM又一次发声——来自上海的媒体艺术(Pandamonium——Media Art From Shanghai)。

Sources

冯冰伊 千高原艺术空间

人物| 冯冰伊:时空交织的世界 

冯冰伊:冷事实

你一生的故事II | 冯冰伊

分类
当代 Contemporary 艺术家

当代|陈丹笛子-以多元媒介探索人类情感与环境的交织

陈丹笛子,1990年出生于中国广西贺州。

2015年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油画系,她的学习经历为她打下了坚实的艺术基础。在校期间,她不仅系统学习了油画技法,还广泛涉猎了录像、装置、摄影和文学等多个艺术领域,这些多元化的学习经历为她的艺术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灵感来源。

她的艺术之路起步于对美的热爱和对世界的深刻洞察,通过对生活的观察、体验和思考,她的作品传达了深邃的人文关怀和对时代变迁的敏锐感知。

《荆棘冠》  78×60×5cm 不锈钢烤漆 2020

陈丹笛子的作品具有媒介共生的特点,她善于运用不同的艺术媒介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她的作品包括录像作品《Rooms (房间)》和一系列无系列作品,如《Deep Relax》、《克斯玛》和《未来症》等。

录像作品《Rooms (房间)》中她通过冷感的色调和室内光源的反复打开和关闭,营造了一种紧张而压抑的氛围。房间的变化只出现在灯光熄灭的黑暗中,而在这黑暗中,人始终不显现,只在黑暗中留下餐桌上刀叉相碰的声音。这种围绕肉身缺席和藏匿的隐喻,探讨了人在现代社会中心理状态的漂泊和无依靠。

热带房间现场

陈丹笛子说,自己是一个矛盾的人。

她从小生活在潮湿的“南方绿”中,关于南方“湿润”的记忆明泽透亮,又鲜活逼真,“每到春夏,植物呈现出一片水洗过的绿,根系、叶片和枝丫上都充满了水汽,”关于回南天的画面更加清晰具体,建筑的瓷砖墙在流泪,苔藓的湿气染绿了白墙,人和动植物一同接受着自然界的补暖增湿。这样的记忆持续影响着陈丹笛子的创作。

作品:南方
作品:空心花园

她的作品总是通过对自然和人工世界中反复出现的现象的描绘,探讨了人类情感的异化、被异化的个体的希望和绝望以及对自然和想象中的景观的观察。她的作品通过对日常物品的重新组合和改造,创造了一种新的视觉体验,将观众带到了对现实世界的重新思考。

陈丹笛子的艺术探索主题总是关注自我认识和生活环境的观察,她希望揭示独特的时刻和情感之间隐藏的关系。陈丹笛子用自己的艺术实践探索着人类精神的深处和时代的变迁,用作品传递着对生命、社会和自然的热爱和关怀。

“Mother Love Mistress Love”,Chen Dandizi,2020年,陶瓷,陶瓷颜料,环氧树脂,人造植物,30x30厘米,由画廊和艺术家提供。

她的作品曾展出在户尔空间北京空间、银川当代美术馆、柏林画廊周K60群展、新世纪当代艺术基金会、时代艺术中心(柏林)、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等。

Sources

陈丹笛子|HUA International

陈丹笛子|艺术家|ARTLINKART | 当代艺术数据库

在北京最寒冷的冬日,躲进陈丹笛子的“热带房间”

陈丹笛子|须臾间,捕捉感官的体验与感知

分类
当代 Contemporary 艺术家

当代|钱宁越-烹饪总是伴随着我给我一种舒缓的感觉

钱宁越,英国皇家艺术学院在读学生,中国雕塑家,目前生活在伦敦。

她有自己独立创作的品牌,名叫璠苑,是以中国古园林为基础的艺术类家具品牌世纪1080 project艺术分享平台之后衍生出来的艺术类家具品牌,以具有东方独特魅力的古园林作为灵感元素多以素质和顺滑却具备观感的不锈钢材质的材料相结合。

钱宁越作为艺术家经常使用她作为日常生活观察者的心得体会来实现艺术作品,她建立了一种以记录为手段的研究方式探索我们在发现的过程中所忽略的同时又有哪些东西是具备突破实时记忆的可能性的。钱宁越通过作品放大个体在日常生活中容易被忽略局部特征,同时减少了应该有的规律性的表达,如此以来,钱宁越创造了矛盾叠加的机会,在平衡的状态下进行了一种矫正的操作,这是通过艺术家对植根于观众头脑中逻辑进行的一次实验。

钱宁越的作品

钱宁越的作品:Pillar

钱宁越的作品:Pillar

此外,对于钱宁越的艺术作品“pillar”而言,她把植物的种子种在花泥里并不断浇水,帮助他们成长当植物为了自我维持而停止生长后,钱宁越就把带有植物的花泥块当作建筑材料堆放在房间里形成了一根柱子,同时期待着它可以通过自己生长的可能性支撑起什么。建筑中使用的砖块和拆迁后留下的自然生长的植物吸引了它对于艺术家来说,它就像一个象征,如同“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家园统一体,而花泥因其极强的渗透性,使得植物在生长过程中只能选择生存而无法生长,他们只能保持一种固定的姿势来维持生命,没有一个完整的循环系统,能让他们像正常植物一样生长。

钱宁越的作品:烹饪

钱宁越的作品:烹饪

在2023年年早些时候艺术家来伦敦学习时,钱宁越作为一个非母语的人在烹饪中治愈了她不安全的情绪。她说,“烹饪总是伴随着我给我一种舒缓的感觉”。

烘培达人小渠曾经说:“面团是有感情的,你温柔地对它,它才会回报你温柔。”

钱宁越的创作灵感来自烹饪的作品,她使用厨房的日常材料如面团和糖,并利用时间作为媒介来改变其可延伸性状态和现场烹饪的方式这些看似脆弱的材料结合在一起创造结构,并不断拓展着不稳定的边界。钱宁越通过控制面团材料的状态,将其分为了两种状态一烹饪完成后,它可以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干燥和裂开二控制面团的干燥,使它能永久保持一种状态,方便移动和运输同一物质不同状态的手段以及材料在环境中的不同语境是钱宁越在她的创作中一直在使用和享受着的表达。

钱宁越的作品:烹饪

面包发酵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合适的温度和湿度,也需要烘培者的耐心和温柔。面粉、黄油、鸡蛋、牛奶……你将这些原材料按照一定比例组合到一起,然后发力,眼瞅着他们在你手中变成了面团、慢慢发酵,在你手掌的温度中,它从一小团面发到又松又软又白的一大团面,在这个过程中,整个人可以放空到物我两忘的状态。

而加缪也说过:“舔舐自己的生命,仿佛那是一颗麦芽糖,塑造它,磨利它,爱它,又像在寻找最后那个斩钉截铁,可以作为结论的字眼、形象或句子,带着它出发,从此通过它来观看一切。”

基于钱宁越对烹饪材料在艺术中的探索,她将日常厨房食材融入艺术过程,受烹饪变革性和食材延展性的启发,钱宁越的创作模糊了烹饪艺术和视觉艺术之间的界限,提供了一种挑战传统艺术界限的独特感官体验。

钱宁越的作品:烹饪

钱宁越以出人意料的方式操纵面团和糖,在她的艺术作品中突破了物质性和时间性的极限。熟面团随着时间的推移干燥和破裂时的易腐性与面团在永久状态下的可控保存之间的相互作用。此外,她对同一材料的不同状态的探索以及环境语境对材料表达的影响,为她的艺术实践增添了层次的复杂性和深度。通过利用材料的短暂性和解释的流动性,观众也思考着艺术的短暂性以及材料与周围环境之间不断变化的关系。

钱宁越的作品:烹饪

艺术家通过她独特的烹饪技术和艺术眼光的融合,钱宁越突破了某种传统的界限,更新了人们对于材料和表达的认知。

Sources

加缪:我的人生,像一块被反复揉捏的热面团 

烘培那些事儿(三)

钱宁越

分类
当代 Contemporary 当代 艺术家

当代|谭婧-阿雄出走了

谭婧,1992年出生于中国广东省,现居广州。毕业于英国伦敦切尔西艺术学院和伦敦皇家艺术学院。她目前在景德镇和深圳生活和工作。谭婧的作品曾在上海外滩美术馆、广州黄边站当代艺术研究中心、北京X美术馆、香港Parasite、广东时代美术馆、以及巴塞尔玩具世界博物馆等机构展出。

谭婧擅长于研究不同材料的个体的形态和材料们本身的性质,她的作品总是基于轻盈的灵感与想象与生物与中国传统的民俗及现实世界的材料本身特性和谭婧个人特殊的表达方式所结合。她的艺术实践主要涉及雕塑和多媒体装置,她擅长运用气味物质、纤维、玻璃、生物粘液等材料。

谭婧的作品

她的创作灵感常常融合个人历史、生物学、民俗学以及魔幻元素,将个人特殊的情感体验和经验凝练出来。

对于材料来说,谭婧喜欢研究在特定环境中如何用实验性材料激发感官上的感受,以及感受,虚构在物体上的交流。她在艺术的世界中探索着想象空间中的感受如何可以被流出,能让观众也通过想象的形式进入同一个虚拟的空间交流。

谭婧艺术作品:旱梦滩

也许是对生活的灵敏触角,却不显得脆弱。谭婧的艺术在表达上时常关注着个体中微小的情感与创伤。她在表达中利用物体或空间的功效,使观者们在审美或心理上产生冲击,对相似的人物、事件、情感发生共鸣。

谭静的祖父母在20世纪50年代从泰国遣返回中国,作为家人的谭婧时常能感受到他们关于身份和归属感上的挣扎,也许是父权制度下的社会使得这样的痛苦诞生了,任何人提到痛苦或接触痛苦都是敏感又脆弱的,而痛苦又产生于矛盾。

因此,谭婧的作品语言也涵盖着矛盾性,脆弱性,来表达那种微妙的痛苦。谭婧通过自我的表达和对于材料本身特性的结合使用,将人们于历史的故事性中微妙的痛苦也扭曲着体现了。

阿雄出走了

谭婧的作品:阿雄出走了

谭婧的作品《阿雄出走了》是对个体身份意识的探讨,她祖父母一代是泰国华侨,上世纪50年代回到了国内,对此来说,身份的流动性体现的淋漓尽致,而在流动的身份下人们对身份归属感的认同又该何去何从?这没有答案,我们只能同样沉浸在感受之中。

阿雄出走了 珠帘

“阿雄”是谭婧以祖父的形象为基础所创作的角色。

1956年,谭婧的祖父离开了泰国,前往中国定居。

在2023年夏天完成拍摄的四频录像装置《热梦隅》中,阿雄的魂灵回归了想象中的故里。因此,在2019年,谭婧开始探访远在泰国曼谷的家族成员和离散华人,记录着年迈长辈口中讲述的故事,与历史。

热梦隅

影片中,这些即将要消失的记忆在不同语言中交织,穿插着过去、未来和现世的对话,构成了影片独特的叙事。光影则穿透四张纹理各异的玻璃屏幕,打开通往梦境角落的“窗户”。

热梦隅

在艺术创作的世界里,艺术家们常常游走于艺术空间和想象空间之间,从无形的思维之中汲取灵感,创造出独特的作品。情感在这个过程中如潮水般流动与流出,化作作品中深沉的情感印记,触动观者的心灵。而材料则是艺术家表达情感的媒介,通过艺术家的巧手和创意,被赋予新的生命和意义,成为连接艺术家与观众之间的桥梁。艺术空间、想象空间、情感流动与流出,以及材料的结合,构成了艺术创作中无限可能的世界,让人们在艺术的海洋中徜徉,感受无尽的美好与深刻。

Sources

谭婧:农夫和螺仙

谭婧 Issuu

谭婧:旱梦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