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当代 Contemporary 艺术家

当代|冯至炫-符号与文明

冯至炫,1993年出生于浙江温州;2015年获得中国美术学院学士学位;2018年获得英国皇家艺术学院雕塑系硕士学位,成为英国皇家雕塑协会会员。目前我在上海和北京两地生活和工作。

艺术家冯至炫丰富多彩的生活和艺术经历不断激发灵感,他的作品利用隐藏在日常情节中的材料进行历史行动,在非虚构的物质层面上唤起文化共鸣。文化元素从高度个性化的物质形式中显现出来,转化为历史和即兴叙事,创造了一个超越单一时期和特定地点的游牧群岛文明。

冯至炫:《穿越宇宙的远征》,安全岛钢制模具、铝制浮漂球、锰钢、锂基润滑脂等,6×8×7米,2023年(图片由艺术家及没顶画廊提供)

他的雕塑装置总是表现出张力,动态地混合了神话、装饰、探索和空间想象等元素:对他来说,材料是文化的粘合剂,也是他过时的自我审视的结果。

他的每一件作品都充满了对当代城市环境和非人道生产的反抗痕迹,在创作和游牧展览的过程中不断创造出一种自主结构的垂直体验,在温泉行业废墟中收集遗迹的同时,培养出人类想象的生态系统。

冯至炫:《对绝对精神的仰望》,波块钢制模具、气块砖、诱鱼灯,2.5×2.1×3米,2023年(图片由艺术家及没顶画廊提供)

冯至炫的艺术作品以其对材料的独特探索和创造性运用而著称。它熟练地使用各种当代材料,如铝基架、冰箱用阻燃聚氨酯绝缘体等,创造出充满神话色彩和异国情调的艺术作品。

冯至炫:《野牛风铃》,铝制野牛龙骨、铝制铰链、不锈钢鱼竿、牛眼轮、硅酮胶等,8×3×7米,2023年(图片由艺术家及没顶画廊提供)

他的作品不仅反映了对材料的深刻理解,还包括对全球本土化时代的独特见解。

对于冯至炫的创作手法来说,他充满了即时性和随意性。

他不执着于“独特”的概念,而是不断地推广一种新工艺,发现一种新材料,寻求一条新的创作道路。为了摆脱奇点的控制,他决定像游牧民族一样旅行和创造。

他从家乡温州的土地开始,在那里,渔民用来捕鱼的导波块给了他创作的灵感;他走到主流视角的边缘,触及巴拿马文明和美洲原住民的结构;他穿越了流行病的破坏和缓慢的社会状态,这给他带来了对人与自然之间紧张关系的思考

这种游牧的生命之旅,代表了冯至炫作品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也奠定了他对当下的不断关注、对领域的拓展和当下艺术观念的基础。

在惠特曼的诗歌中,诗人将不同的物体堆叠在一起,在它们之间创造出微妙的联系,冯至炫在创作中也实践了这一点。

冯至炫:《如何屹立一座巨大的柱状雕塑》,铝制基站行架、冰箱保温聚氨酯阻燃剂、来自当地生态的剩余物,20×15×14米,2022年(图片由艺术家没顶美术馆提供)

你可以在艺术家的工作室里听到,那里有很多小实验。冯至炫还收集了许多小材料和许多小雕塑。他的工作方式是不断推进一种新工艺或发现一种新材料,一种新的创造性方法。冯至炫每天都在做这样的工作,这些成果会散落在艺术家的工作室里。

他说,如果他必须呈现一个作品,他会把它们放在一起,把不同的材料混合在一起。希望在改变的过程中产生一些新的东西,或者去除材料原有的功能,然后手动介入一些与艺术家自身相关联的自我感受,或者艺术家在他原有的编辑线或机械化过程中的感受。

至于材料的选择,冯至炫喜欢材料的不可替代性,他认为材料背后一定有文化属性,也认为这个文化属性是最强的。

因此,他雕塑装置中的张力也源于他的自我力量,这种力量不断渗透到财富中。

他喜欢将神话、装饰、探索和空间想象等元素动态融合,呈现出一种超越单一时期和特定地点的游牧群岛文明。这种文明在他的作品中体现得淋漓尽致,观众也感受到了全球化与本土化的融合与碰撞。

艺术家与他的作品

冯至炫的作品曾多次在国内外大型展览中展出,如“罗坦特宫”、“北国山水”等个展,也曾在“幻像”、“奥托神仙下海”等集体展览中展出。他的作品还参加了国际艺术展,如德国的展览“一辆卡车停在双树旁的草地上”,进一步扩大了他的国际影响力。

Sources

2022年鉴艺术家访谈 | 冯至炫:文明、符号、纪念碑

新人登场 | 冯至炫、钟慰过往创作介绍

冯至炫:支配者

冯至炫 | 第八届『明天雕塑奖』入围艺术家 

分类
当代 Contemporary 当代 艺术家

当代|谭婧-阿雄出走了

谭婧,1992年出生于中国广东省,现居广州。毕业于英国伦敦切尔西艺术学院和伦敦皇家艺术学院。她目前在景德镇和深圳生活和工作。谭婧的作品曾在上海外滩美术馆、广州黄边站当代艺术研究中心、北京X美术馆、香港Parasite、广东时代美术馆、以及巴塞尔玩具世界博物馆等机构展出。

谭婧擅长于研究不同材料的个体的形态和材料们本身的性质,她的作品总是基于轻盈的灵感与想象与生物与中国传统的民俗及现实世界的材料本身特性和谭婧个人特殊的表达方式所结合。她的艺术实践主要涉及雕塑和多媒体装置,她擅长运用气味物质、纤维、玻璃、生物粘液等材料。

谭婧的作品

她的创作灵感常常融合个人历史、生物学、民俗学以及魔幻元素,将个人特殊的情感体验和经验凝练出来。

对于材料来说,谭婧喜欢研究在特定环境中如何用实验性材料激发感官上的感受,以及感受,虚构在物体上的交流。她在艺术的世界中探索着想象空间中的感受如何可以被流出,能让观众也通过想象的形式进入同一个虚拟的空间交流。

谭婧艺术作品:旱梦滩

也许是对生活的灵敏触角,却不显得脆弱。谭婧的艺术在表达上时常关注着个体中微小的情感与创伤。她在表达中利用物体或空间的功效,使观者们在审美或心理上产生冲击,对相似的人物、事件、情感发生共鸣。

谭静的祖父母在20世纪50年代从泰国遣返回中国,作为家人的谭婧时常能感受到他们关于身份和归属感上的挣扎,也许是父权制度下的社会使得这样的痛苦诞生了,任何人提到痛苦或接触痛苦都是敏感又脆弱的,而痛苦又产生于矛盾。

因此,谭婧的作品语言也涵盖着矛盾性,脆弱性,来表达那种微妙的痛苦。谭婧通过自我的表达和对于材料本身特性的结合使用,将人们于历史的故事性中微妙的痛苦也扭曲着体现了。

阿雄出走了

谭婧的作品:阿雄出走了

谭婧的作品《阿雄出走了》是对个体身份意识的探讨,她祖父母一代是泰国华侨,上世纪50年代回到了国内,对此来说,身份的流动性体现的淋漓尽致,而在流动的身份下人们对身份归属感的认同又该何去何从?这没有答案,我们只能同样沉浸在感受之中。

阿雄出走了 珠帘

“阿雄”是谭婧以祖父的形象为基础所创作的角色。

1956年,谭婧的祖父离开了泰国,前往中国定居。

在2023年夏天完成拍摄的四频录像装置《热梦隅》中,阿雄的魂灵回归了想象中的故里。因此,在2019年,谭婧开始探访远在泰国曼谷的家族成员和离散华人,记录着年迈长辈口中讲述的故事,与历史。

热梦隅

影片中,这些即将要消失的记忆在不同语言中交织,穿插着过去、未来和现世的对话,构成了影片独特的叙事。光影则穿透四张纹理各异的玻璃屏幕,打开通往梦境角落的“窗户”。

热梦隅

在艺术创作的世界里,艺术家们常常游走于艺术空间和想象空间之间,从无形的思维之中汲取灵感,创造出独特的作品。情感在这个过程中如潮水般流动与流出,化作作品中深沉的情感印记,触动观者的心灵。而材料则是艺术家表达情感的媒介,通过艺术家的巧手和创意,被赋予新的生命和意义,成为连接艺术家与观众之间的桥梁。艺术空间、想象空间、情感流动与流出,以及材料的结合,构成了艺术创作中无限可能的世界,让人们在艺术的海洋中徜徉,感受无尽的美好与深刻。

Sources

谭婧:农夫和螺仙

谭婧 Issuu

谭婧:旱梦滩